就业难难难难难,原因何在?该咋办

这两年,不少同学抱怨好工作越来越少了,

如今的就业环境,可以说并不容易。

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?

为什么好工作越来越难找了?

要求应届生有工作经验算不算奇葩?

就业这么难,我该怎么办?


全文4000字 | 16分钟阅读

01 就业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?

先分享一组宏观数据,过去40多年,我国GDP平均增速高达9.1%,发达国家过去15年平均增速在1.3%左右。

市场化以来,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,几十年仿佛习惯了快速发展的红利,经济高速发展诞生了许许多多新行业和新职业,市场规模化阶段,机会确实越来越多。

但经济发展快,好工作就一定多吗?也不完全是。

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改变,产业结构。前10年,所有行业都在转型升级、结构性改革。

产业结构不断调整,对人力的需求是质量要求更高,普通劳动力要求数量更少。

第一产业快速发展,工业化赋能农业生产力,原意当农民的更少了;

第二产业制造业飞速进步,机器机械智能生产力更强,对工人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少;

第三产业飞速发展,吸纳更多劳动力,进一步促使产业结构优化,未来对普通服务劳动力需求也会减少。

或许你隐隐有些明白了,是的,随着科技发展,对普通劳动力要求更少,对高质量劳动力要求更多,难就业是普通多数人的遭遇,而少部分人反而越来越吃香,市场最终对人力的要求不再是数量,而是质量。经济疯狂增长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。

那有同学要问了,市场不是有调节机制吗?哪有那么多牛人,牛人数量毕竟不能满足全市场,总有机会落在多数人身上吧。

是的,普通人肯定不会饿死,但人才质量的门槛要求会越抬越高,层级差异线会非常明显。

昨天的高水平只是今天的平均水平,今天的高水平只是几年后的门槛水平。


02 为什么好工作越来越少了?

我们做个场景模拟,把视角换到企业这一端,现在就业形势严峻,职业岗位供小于求,劳动力价格下降,原来月薪8K只能招到本科生,现在博士也难找工作了,月薪8K他们也干。

按理说,价格降低,需求就应该提高,企业应该增加岗位,但实际上企业并不这么想,企业普遍会这两种考虑:

第一种:博士降薪,那我需要本科生也够了,是不是低学历劳动者该降一降了,月薪3K,岗位要求不降反增;

第二种:完了,博士都降了,硕士、本科、专科不都得受影响啊,这说明市场马上会出现一个庞大群体的收入减少,市场消费能力会降低,我招那么多人反而造成成本压力,效率更低,不行,停止招聘,准备看看要不要裁裁员吧。

市场工资越低,就业机会越少;企业给的薪资越低,劳动者积极性就越小;劳动者创造的利润越少,企业就越无法提供高薪岗位;就业市场进入一个中长期循环。

你嫌3000的待遇低了,殊不知企业是:人也不太想要,钱也不太想花。


03 要求应届生有工作经验算不算奇葩条款?

面试官:你为什么应聘本岗位?

大学生:想通过这份实习积累工作经验。

面试官:但我们不招没工作经验的。

大学生:可是没工作我怎么积累工作经验呢?

面试官:去找工作啊。

大学生:谢谢,打扰了。

不实习就没工作经验,没工作经验就找不到实习。“狠狠”闭环了。

先别喷,我们先想想,为什么企业会要求求职者不管是谁一定要有工作经验?

工作经验能直接证明你当前具备什么能力,也能一定程度上看到你对自己的定位和方向,相比于纯职场小白能更快适应工作,公司也不必从一张白纸开始培养。企业经营成本越来越不允许了。

对于HR来说,你只是求职者,没有任何身份光环,你有什么能力,能做什么事情,要多少钱,能干多久。

这几样满足之后才关心你值不值得培养。学历、专业、经历、院校背景等也只是为证明你的能力所提供证据而已。

所以,需要大学生有工作经验,看似强人所难,也算不上太过奇葩,只是苦了很多应届生。这也说明市场认可人才的门槛抬高了,对普通人的要求更高了。

科技在进步,教育在发展,产业在发展,市场在发展,社会在发展,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一定会越来越高。这是个不可逆的过程。一切繁华的背后,皆充满艰辛。

近三十年间,我国在高兴技术领域不断突破,但亟需创新突破的领域仍不在少数,需要顶尖人才。

还有各个产业在市场、经济、资本、成本等瞬息万变的压力下被迫快速迭代、成长,而目前我们的高等教育才只在就业方面感受大压力,输出的人才不满足企业真实需求,这一矛盾对教育体系来讲虽然有压力,但是好事,只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可以了。

难,难的是未来更严峻的挑战;

难,难的是我国从一个追赶者变成了引领者;

难,难的是我们在科技、经济、文化等方方面面遭受的冲击和考验。

但,时势造英雄,机遇与挑战并存。


04 就业这么难,我该怎么办?

就业、职业是现在年轻人面临的紧要难题。当下这种情况,我们该怎么办?

1、没工作的怎么找工作?

2、在职的如何提高收入或保住饭碗?

翻译一下这两个问题,

1、如何提高我的就业竞争力?

2、我如何才能创造更多经济价值?

看到这儿,如果你脑袋里出现的是,这是在让我怎么去“卷”?并对所谓的“卷”情绪激动,那可以退出滑走了。

内卷的确是一种内耗,但你天天喊的“卷”或许只是累了,疲了,无力了,不想了。


累了那就休息会儿,压抑了就玩儿会儿,不想努力了就别胡思乱想。

卷又卷不动,躺又躺不平,摆又摆不烂。


你以为的极限,弄不好只是别人的起点。

捧着手里这碗夹生饭咽了又咽,何必呢?

应对焦虑最好的办法不是逃避,是立即行动。

等焦虑处处堆积,想行动也无从下手了。

内心强大点,换个角度,焦虑来得越早,行动时间反而越充裕,还不至于很糟糕嘛。

在不逃避这个维度,我们早做行动。


那要如何提高就业竞争力,如何创造更多价值实现增收,能做点什么呢?

这里有几点建议,可供参考:

1、 审视自我,先给自己开个挂;

审视自我是自我规划中最重要的事,心态是否正确,生活方式是否需要调整,习惯是否需要改改,宝贵的经验有没有为今天发挥价值,有没有核心能力,对未来的期待是什么,核心能力和未来期待之间有无必要关联,还缺哪些,哪些有助你拥有最多的竞争力,自己的不足还有哪些…

先深刻剖析一下,如果你能正确地审视自我,那当下如何行动已经有一部分思路了,去做就好。这部分没人能帮你,只能靠自己。

所有的横空出世,都是蓄谋已久。

审视自我,不是为了焦虑而焦虑,是强化内心用好心态去接纳自己,在生活方式上得到与之匹配的调整,生活也在不断给你进步的条件和力量,形成一个独属于你的内驱闭环。

坚持,需要驱动力,如果能先给自己设计一个不依赖外界的内驱系统,你的算法一变,再去做,就会事半功倍,先给自己开个挂。

2、 主动学习,是一辈子都值得做的事;

人可以不上学,但不能不学习。即便脱离学校,也不能停止学习。

“教”是老师的事,“学”是自己的事 。

换句话说,在成年人的认知里,“学”永远应该只是自己的事,学校、老师、培训机构、师父、书本等等对你而言,只是学习资源,你需要主动获取并使用好他们。

这是不是没苦硬吃呢?不是。

学习本就贯穿人一生,主动学习就是一步步主导人生。不论是诗书还是技能,认知还是气质,只有不断抬高你的下限,才会拥有更多选择权。

所有人生难题,都将在成长中找到答案。学习这件事儿,值得做一辈子。

3、 时间是世上唯一公平的尺度,也是你最重要的资产;

你和世界首富唯一零差别的地方就是,你们一天都是86400秒。用好你的24小时,“用好”不等于每一秒都一定要精打细算,1、减少无效消耗;2、合理计划时间。把时间浪费在有价值的事情上。

用好时间的复利,像我们培训机构之所以高效产出人才,学校三年都学不明白的,在这儿不到半年就能学有所成,最核心的秘诀,就是对时间算法不一样,我们针对FPGA开设的完整课程体系。一套订单班体系100多个课时,课时超过整个高中任一主科单科三年的课时总和,平均每天只需要掌握1~2个课时,学员有足够时间去理解、实操、练习、融合、巩固、吃透它们,学习效果自然立竿见影。这就是时间的复利效应。

无论学习、工作、生活处处都这样,用好时间复利,快速提升个人竞争力。

4、 扩宽技能,能力是你实力的下限;

能力决定了你的下限,机遇决定你的上限。有同学说,我有能力,就是没公司愿意给我一个施展拳脚的机会。

别这样想,如果你还不足以在当下获取一个机会,或者没有足够能力去把握你遇到的机会,说明你本身还不足。

当无法改变他人时,看看你和他谁更需要对方,如果是你更需要,请别犹豫,改变自己。这无关谁占不占理,少说“凭什么”,只要这件事合法合规,且对你比对他更重要,那你就去积极去适应,这本身就是社会协作的基本规律,谁更需要谁来改变,学会用这个思想去看待问题。

当你有能力扭转这个关系时,选择优势在你,你才可以让对方去改变。所以拓宽技能,提升能力,非常重要。

如果你是求职需求,增加技能宽度,自然就与众不同,我们尝试着站在HR的角度看自己,当然愿意招一个综合技能更强的人,身上有更多可能性的人。

如果你是提高收入需求,那多一项技能,无论是主业、副业还是有潜力升职加薪,机会都更容易落在你身上。

千万别小看这个策略,在每个领域,绝大部分的利益都被会被前5%的人拿走。成为前1%的人比登天还难,不仅拼实力,还拼天赋运气,成为前5%的人,也不容易,但我们可以推演下成为前5%的那部分人的可行性。

我们尝试计算一下,如果直接奔着5%努力,意味着你需要正确的选择、时间的积累、足够的勤奋、超越一般人的思想、不弱的天赋和略好一点的运气,真的很不容易,且充满不确定性。

但如果成为某一领域前20%的人呢?只需要占到前五分之一,2024年全国本科录取率约为37%,就算你是那最差的本科,也占到了前三分之一,只要多一点努力,占到本科里前2/3,就是前22%了(1/3✖2/3)。

这时候如果你在另一领域也能做到22%,你能再把擅长的两个领域深度结合,22%✖22%=4.8%。你就占到前4.8%,超过95%的人了。

比起在一个领域要成为前5%的人,在两个领域做到前20%就简单靠谱多了,再深度结合两个领域,领先95%的人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了。

这个方法的之所以在今天越来越有其合理性,本质上其实是在制造你的稀缺性,说白了你在市场能获得多少钱,在于你创造了多少价值;但市场能给你开什么价,是由你在市场的需求性和稀缺性决定的。

今天,几乎所有的创新和机会,最有可能发生在2个、3个甚至多个领域的交汇地带。人才需求的趋势也在从单一型专业人才向复合型人才、综合性人才、跨领域创新性人才的发生。

多一门技术,多一门领域深耕,这将是你超车领先的捷径。


最后,所有就业上的难,都源于竞争激烈,与其去一次次被别人卷,不如去提升自己。也许这不一定马上让你收入翻倍,但至少可以提高你的下限,手中握有选择权,当机会落到你身上时,你才能微笑迎接。


成电国芯FPGA冬令营(2025)

1月9日正式启航

如果你也想利用假期偷偷学一门硬核技术

欢迎微信扫一扫图中小程序码

提交报名预约,了解咨询

详情咨询:李老师:18008385791 都看到这里了,点个关注吧!!!